发挥团队优势 开创特色科普
绥宁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科协的有力指导下,认真贯彻实施《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紧紧围绕《绥宁县科普工作队工作规划》,按照中国科协提出“三服务一加强”的要求,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己任,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长期深入到边远贫困的民族乡镇村组,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扶贫和科技示范推广,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农村产业调整先进单位”, 2009年,被省、市科协授予“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和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2007年,绥宁县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县科协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现已连续十年被省、市科协评为科协工作先进单位。
一、领导重视 科普工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绥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全县总面积2927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362个行政村(居、社区),总人口36万,其中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乡14个,人口22.3万,占总人口的62%。2007年被国家纳入“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范围”、 “比照少数民族自治县经济待遇”、“ 比照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和“革命老根据地”等四项政策性待遇。由于绥宁地处边陲,民族众多,各族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根据绥宁县科普工作的实际需要,2006年7月,经县科协常委会建议,报请县委同意组建了绥宁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并制定了在14个少数民族乡镇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扶持一个产业开发基地;建一个科普教育站;设一处科普宣传栏;评一批致富能人“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绥宁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五年工作规划。为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组织领导,保证工作质量,2007年4月,县政府办以绥政办函〔2007〕26号文件,成立了《绥宁县少数民族乡村科普惠农兴村五个一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民宗局、科协、科技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财政、人事、团委、妇联、卫生、农业、林业、畜牧、计育、教育、文化、水利、环保、司法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科协主席兼任办公室主任。为规范管理,便于工作,2009年3月,县委对科普工作队进行调整充实,县委机构编制领导小组以绥编字〔2009〕10号文件,同意在县科协增设科普工作队,确定为财政全额拨款的股级法人事业单位,在编6人,其中,队长1人,副队长1人,工作人员4人。内设办公室、宣教室。工作队员从县科协、农业、林业、畜牧、教育、卫生、等单位和少数民族乡镇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队员服务期限至少三年以上,保证了县科普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县财政按全县人口0.1元的标准列入预算,逐年递增科普队工作经费。保证了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队员逐年增加,目前,己发展壮大到106人,全体队员全部具有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可服务于农学、林学、医学等领域的方方面面,成为全县重要的一支科普服务队伍。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科普工作
1、以提高群众科技素质为宗旨,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科普活动。近年来,为了科普事业的全面发展,科普工作队风雨兼程,深入边远贫困乡镇、少数民族村寨,足迹遍布全县25个乡(镇),362个行政村(居、社区)和30所中小学校,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科技赶集、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文艺汇演、发放科技资料等形式,把群众需要的技术、信息及时送到群众手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中心广场视屏等大众传媒,开辟《科普大蓬车》空中电视栏目和科普园地节目,定期播放科普光碟、科技影片;充分利用科普长廊、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等宣传载体,粘贴宣传挂图和科技知识;与湖南农大、湖南农科院、南京植物研究院等多家省内外的科研院校建立技术依托关系,编印制做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先后编印制做《尖顶油板栗栽培技术》、《无核椪柑栽培技术》、《南方苹果栽培技术》、《北鹿南养技术》、《绥宁花猪养殖技术》、《沼气池建设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马尾松切根栽培技术》、《楠竹低改丰产技术》、《水稻杂交制种技术》、《特种养殖技术》、《柑桔品改技术》、《无公害野生菜栽培技术》等28种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实用技术资料10万份(册);开办《绥宁科普简讯》和《科普园地》,建立科普网,开设农业、林业、畜牧、加工等10个栏目,印发各类科技资料,发放到乡镇、村组。近几年来,共开展科普宣传236场次,展出挂图3万张,展出展板900块,举办专题讲座168场次,听众达10万人次,印发各类科技资料20万份,接待科技咨询12万人次,技术服务15万人次,服务群众近20万人次。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全民科技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2、以服从全局为重点,开展科普示范县创建、巩固、提升工作。绥宁县是全国第二批科普示范县的创建单位,为使创建工作有效进行,科普工作队按照“整体规划、分级创建、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原则,积极参与开展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的创建达标工作,指导、帮助少数民族乡镇创建县、乡、村三级科普示范体系,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己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2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0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50个、县级科普示范基地200个,培育少数民族科技示范户1690户、形成了“以人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片、以片带业”的科普示范体系,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在总结科普示范县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科普工作队不断巩固和提升工作成果,注意收集、整理科普工作的作法、经验,积极探索少数民族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为民族科普工作搭建平台。
3、以工作队员进万家为主题,组织实施大型科普活动。科普工作队把组织实施好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周、科普日和全县科普月、科普街、工作队员进万家主题活动作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的切入点,集成和整合各部门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在农村和城镇,大张旗鼓地开展科普大联合,大宣传活动。分管科普工作领导作电视动员讲话,组织相关单位、科普工作队、科普志愿者、科普大篷车组成专家宣传团进社区、进学校、进乡入村,面向农村、面向厂矿企业、面向学校、面向少数民族集聚的乡(镇),围绕科学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禁毒防艾、健康卫生、法律法规等内容,举办各种科普讲座,举行各种科普巡展。结合绥宁“四八姑娘节” 和各种大型庆典活动,集中开展科普一条街活动,举办科普工作成就展,组织科普产品展销、科技项目推介,为成千上万的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科普服务。每年组织参加主题科普活动的科普工作队员达700余人次,参加科普大型活动的干部群众每年都达10万人次以上,为群众排忧解难1万人次,营造了全县上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4、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为己任,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员、农村青少年为重点,突出“六联合六抓好”,与县委党校联合,抓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与教育部门联合,抓好农村中小学生科技素质教育;与林业部门联合,抓好农林技术员的“绿色证书”培训;与妇联联合,抓好妇女美容健身和自身保护的培训;与残联联合,抓好残疾人员自理能力和树立信心的培训。与劳动社会保障局联合,抓好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技能培训。特邀县内外专家,采用集中培训、现场培训、一技一训、一事一训、以会代训、农函大培训、科普讲座、科普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三年来先后举办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农村能源、环保、疾病防控、禁毒防艾、法律等方面培训班228个,培训567场次,培训8.87人次,其中取得农函大结业证书2896人,绿色证书1.2万人。通过培训,大批农民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新技术,成为科技明白人,培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运用科技的能力明显加强,涌现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少数民族科技示范户1690户。乐安铺苗族侗族乡黄顺参加种植技术培训后,投资100万元建立了千亩无核椪柑示范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精品水果产业迅速发展,到2009年年底,全县精品水果种植户已发展到 1300户,年增收入达2000多万元。
5、创办科普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集约化、产业化道路,科普工作队积极创办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兴农示范园,通过示范园地,引进优良品种和新技术,实行科学种植,开展科学管理,为农民做样子、探路子,以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进入市场,增收致富。三年来,先后引进推广科技项目45项,开发推广新品种300余个,推广新技术180余项(个),落实致富项目150项(个)。新技术推广在全县乡镇覆盖率达到85%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科普工作队创办了麻塘乡楠竹低改丰产示范基地、黄桑乡金钱柳茶示范基地、竹舟江乡食用菌示范基地、乐安乡精品水果示范基地。每年选派28名工作队员为基地的技术顾问,帮助指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部门建基地25处。工作队经常深入基地指导工作,开展技术服务,帮助基地搞好科学规划、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试验示范,竹舟江食用菌基地年总产值达1300万元,2009年末参与基地建设的协会会员户均经济纯收入达5.8万元,科普示范基地成为农民科学种植、养殖的样板,前来指导的各级领导达100多人次,各地到基地指导参观人数达3000多人次。在科普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食用菌种植已推广到全县25个乡镇,带动了8000多农户,推广到周边10县(区)5州市,食用菌已成为绥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6、开展对民族科技扶贫,助推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普工作队把科普工作与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主动开展科技扶贫。一是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牵头组织科普队员、科技人员带调研任务下基层,撰写调查报告、科技论文,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提供科技参考,提出合理化意见、三年来共提出建议32条,被县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采纳21条。二是开展了对乐安乡联丰村、河口乡河口村等25个少数民族村科技扶贫帮困挂钩工作,工作队依靠技术和人才优势,搞好村委会科普设施和科普阵地建设,培训村级科普宣传员,指导挂钩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队员每年釆取一对一结对,从协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入手,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精心指导农民生产,千方百计帮助挂钩群众发展生产,帮助群众运用科学种养增收致富。三年来,指导挂钩村建科普宣传栏35个、科普活动室25个,捐赠科普书籍2万册,培训村级科普宣传员52人,科普工作队所到之处,均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群众称赞说“科普工作队是我们的爱神,是广大农民致富的种子”。
三、科普工作成效
绥宁县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由于认真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三服务一加强”为工作定位,以少数民族乡镇为主战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农村科普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工作成效显著,为绥宁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使全县科普工作稳步推进,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科技对工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47亿元,增长12﹒9%;财政收入17165亿元,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38亿元,增长42﹒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402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932元,增长1﹒03%,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5﹒3%,全县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应用科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巩固和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 最新推荐
- 邵阳多家单位和个人在2025湖南省茶 2025/04
- 传播科学知识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2025/04
- 绥宁县举办2025年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2025/04
- 北塔区开展“订单式”科技下乡 科普惠 2025/04
- 城步举办科技人才沙龙 苗歌唱响猕猴桃 2025/04
- 北塔区科协举办“科学的种子”大型科学 2025/04
- 2025年隆回县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圆满 2025/04
- 宇宙浩瀚无比 探索永无止境丨中国航天 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