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普专题 >
正文内容

乐为菜农架“金桥”

来源: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0-08-13 16:50:27

初春时节,正是种菜的大好时机。3月底,在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乡枫香无公害蔬菜基地里,整齐地分布着几十座日光大棚。重重叠叠的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处处弥漫着农家肥的气味。在棚内忙活的都是枫香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他们满脸喜悦,一心一意都想着发展蔬菜生产,在合作社里越干越有劲。说起这一可喜的变化,社员们都说,没有蒋太旺这个领头人,就没有蔬菜基地的今天,就没有合作社的今天。

改变传统谋发展

“年前留种子,挑粪浇园子,卖菜提篮子。”枫香村民素有种菜习惯,但过去他们大都是单家独户型的,种植不成规模,品种也不优良,因而一直未能取得好效益。传统的品种、传统的种植模式、传统的销售方式,成为阻碍枫香蔬菜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这也是枫香村党支部书记蒋太旺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两年前,蒋太旺外出考察了新邵蔬菜专业合作社及蔬菜基地。琳琅满目的新种子、新肥料、新农资,让他眼界大开;合作社的蔬菜占有邵阳江北市场三分之一销售额,让他羡慕不已。“传统的习惯必须要改!”考察后,他心里暗暗定下了改变枫香蔬菜发展现状的决心。

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必须让他们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蒋太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村民掏钱买回了许多蔬菜新品种,在自家菜地开辟一块实验田试种,一天一浇水,一周一记录。周边的村民都笑着说,他们种菜比伺候自己的孙子还用心。试种结果表明,新品种长相好,产量好,而且病害明显减少。他采用地热线育苗法,通过保温控温,让菜种提前10天发芽,大大缩短了育苗时间,也大大增强了菜农科技种菜的信心。

在蒋太旺的带领下,枫香村菜农大胆改变观念,科技种菜成为时尚。枫香村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试验田,先后推广新品种12个、科学种植模式2个,测土配方施肥300多亩。这些都为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架设“金桥”引民富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化销售,让菜农得到更多的实惠。为此,蒋太旺于20083月成立了枫香蔬菜专业合作社,首次入户农户达10多户。枫香蔬菜种植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种植、管理、销售体系,白菜、萝卜、南瓜、冬瓜销往县城各大超市,枫香蔬菜基地真正成为县城的“菜篮子”。

合作社成立之初,蒋太旺带着社员搞起了前期的市场调查,形成了合作社运行的基本思路:发挥龙头作用,破除传统生产、销售模式,实行统一供应农药、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管理、统一种植计划、统一销售,抱团闯市场。

他发动村民20多人租用47亩土地种植蔬菜,实现共发展;同时又聘请出租土地的农民打工,按月领取工资,让农民第二次得利。通过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蔬菜,产品畅销县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菜大户,也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五组村民李贵妹,原来在县城打工,月收入不到700元,进入合作社工作后,月收入达到900元。水泥厂内退职工曾德忠,一直在合作社工作,月收入达到1000元。

每年春秋两季都是蔬菜病虫害高发期。县农业局农技专家都会走进东溪村的蔬菜大棚,一块接着一块看,一户接着一户讲,逐一开出“处方”。类似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每年都有10多次。枫香蔬菜合作社和县农业局等单位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蒋太旺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定期“坐诊”。技术上的保障让菜农们吃了“定心丸”,菜农们种植蔬菜的劲头越来越大

“合作社是一道金桥梁,把各家各户的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谈起合作社的销售作用,蒋太旺比喻得很生动很形象。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去年蔬菜产业为社员们增加收入30万元,全村农业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人均收入可达3000元,比上年增收不少于500元。

呕心沥血绘宏图

每天早上,枫香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王少坤就将一车车刚从田里采摘的各类蔬菜,准时送到县城各大超市。枫香蔬菜基地现种植面积达400亩,有大棚40个,蔬菜品种有20多个,平均亩产6000余元,所种的蔬菜全部系公害化蔬菜,品质好,深受菜贩们的青睐和消费者的好评。社员们都说,没有蒋太旺的呕心沥血,一心扑在基地上,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成绩。

去年年初的特大冰冻灾害,县内外交通一度瘫痪,造成县城蔬菜紧缺,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最大限度地支援县城蔬菜供应,蒋太旺带领社员们不顾天寒地冻,道路难行,每天早晨在雪地里刨菜,装车,押运。通过他们的努力,县城蔬菜供应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生活所需。这一举动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赞扬。去年“5.28”特大山洪地质灾害中,蔬菜基地许多基础设施被水毁,菜苗被冲走,经济损失达10多万元。面对严重的灾情,不少社员思想出现波动,提出退社分伙,清算资金。他一个一个地找他们谈心,婆口苦心地做思想工作,鼓励社员不灰心,不气馁。他一方面组织大家自身更生,清除杂物,重新育苗;另一方面寻求上级支持,争取救灾资金,尽快恢复基地。

为更好地建设蔬菜基地,让菜农得到更多的实惠,蒋太旺一心扑在蔬菜合作社的日常管理上,自家的事情往往无法兼顾。他与别人合伙修建的电站,由于没有时间去管理而另请他人,每年多支付工资2万元。他自家的20多亩杨梅基本上也是请人管理,每年都要支付一大笔费用。尽管如此,他没有怨言。看到菜农们逐步富了起来,他总是说,自己没有白干一场。

作为连续两届的县人大代表、县党代表,蒋太旺在人代会、党代会期间,总是积极参政议政,提交“政府要加大县城蔬菜基地建设”或“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议案,为枫香蔬菜基地的进一步壮大寻求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大的支持,为蔬菜产业发展和菜农增收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蒋太旺先后多次被评为乡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他所在的党支部被评为全县先进党支部,所在的村被评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面对这些荣誉,他总是感叹自己做得还不够,“我还要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调优品种结构,将蔬菜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菜农致富。我乐为菜农架‘金桥’。”(绥宁县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