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普专题 >
正文内容

邵阳籍“两院”院士介绍

来源: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1-07-21 09:13:57

 

  目前, 邵阳籍“两院”院士共有10,他们是:
  刘筠(1929.11.17- ) 武冈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生理学家。
  1953年湖南大学生物系毕业,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历任湖南师范学院(后改名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教授、副院(校)长、生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湖南水产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第六至八届委员。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生殖生理的教学和研究。
  先后进行长江流域家鱼的人工繁殖和技术推广应用、中华鳖(甲鱼)的繁殖生理及人工养殖的研究;80年代后期,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鱼类多倍体基因库,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倍体鲫鱼(即工程鲫,后改名 湘云鲫)和三部体鲤鱼(即工程鲤,后改名湘云鲤)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 推广应用1981年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生殖生理研究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鲫鲤鱼杂交的研究1988年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青鱼自行产卵受精的研究199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养殖鱼类发展生物学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著有《中国池塘养殖学》、《中国养殖鱼类繁殖鱼类繁殖生理学》等;撰有《草鱼卵子受精细胞学的研究》、《草鱼人工繁殖试验的研究》等论文50多篇。

吕振羽(1900.1.301980.7.17) 邵阳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历史学家。
   名典爱,字行仁,笔名晨光等。1926年湖南高等工业学校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求学。1928年后到北平,任《村治》月刊编辑。1929年底,参与创办《新东方》杂志,组织东方研究会。1933年任中 国大学 教授,参加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理事兼研究部长,在武冈创建塘田战时讲学院,任副院长兼地下党代表。1942年到延安,先后任刘少奇的政治秘书和学习秘书。解放战争时期,负责冀热辽救济分会和中共冀热辽分局巡察团工作。1948年任中共安东(辽东)省委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兼职教授。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1963年蒙冤入狱,1975年获释。长期从事历史研究,涉及经济史、思想史、民族史、通史及史学方法论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从理论 与史实的结合中,探索中国国家的形成。为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通史和中国民族史的史学家。著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 史》、《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撰有《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 段》、《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特点》等;出版有《吕振羽史论选集》、《史学研究论文集》等。
  
  钟训正(1929.7.9— )武冈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
  1952年毕业于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后留校任教。现任东南大学教授;东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顾问;中国建筑师学会常务理事。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直致力于建筑创作和研究工作。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与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合作北京火车站时所作的造型综合方案,以及1960年在全国设计竞赛中所作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方案均经周总理选定。80年代以后,主持方案设计并与他人合作的已建成项目有:无锡太湖饭店新楼(获国家教委一等奖,建设部二等奖)、三亚金陵度假村及甘肃画院(均获国家教委二等奖)、兰州敦煌研究院、南京东郊宾馆综合楼及国宾馆、苏州同里湖度假村、南京中山陵太阳场嘉麟楼(获国家教委三等奖)、江苏省旅游局等。著作《建筑制图》《建筑画棗环境表现与技法》,撰有《景区坡地的旅游建筑》等论文。
  
  刘敦桢(1897.9.191968.4.30) 邵阳新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字士能。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回国后,曾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建筑系主任、工学院院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毕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着重民居和各地古建筑调查,创办中国建筑研究所,为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编撰出版的《苏州古典园林》获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著有《中国住宅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撰有《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出版有《刘敦桢文集》(4卷本)。
  
   (1930.3.31994.4.5) 邵阳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学家。
  中共党员。1955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1958年该校物理系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电离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是中国空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方面的科学实验与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国电离层声重波观测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最早在中国开展电离层小不均匀结构和漂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从理论上统一了相似衰落法和相关分析法的物理基础。在电离层扰动的无线电诊断研究中,发展了电波传播广义射线理论,系统解决了时空缓变、色散、各向异性和耗散介质中射线传播的一系列正反问题。在传播正问题方面,现有的传统射线理论都可看成是广义射线理论的特殊情况,并可解决传统理论难以解决的难题;在传播逆问题中,提出了电离层扰动新方法。撰有《电离层不均匀体参量与电离层状态的关系》、《耗散和扰动电离层中的无线电波包的传播》等论文。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