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园地 >
正文内容

破解农业发展命题,加强农技协会建设

来源: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8-09-09 06:59:24

 

邵阳市科协主席  刘昭华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政府虽然赋予了农民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逐渐暴露出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等问题,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也无法抵御瞬息万变的市场冲击。因此,将零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搞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势成必然。发展专业化生产,必然要有相应的服务体系。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乡镇七站八所的改革,特别是农业站、畜牧站等农口系统站所的职能转换,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市场发展的需要。但因这些站、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政府序列机构,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其机制的局限性,对市场的敏感力还没有农户强,加之又各自为政,有些站、所甚至乱作为或不作为,无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给广大农户提供有益帮助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90年代中期起,不少地方出现“公司+农户”所谓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从经济学常识来看,做为买卖双方,公司与农户实际上是矛盾统一的一对市场主体,公司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经营目标,当市场趋势良好,交易出现互利时,双方自然是统一的一体,共生共荣;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交易出现亏损时,做为资金、信息、技术都处于优势地位的公司来说,其必然要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为目的,将市场风险和各种损失转嫁到农户头上。根据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事实也是如此。一些地方出于维护招商环境的目的,或者为了保护本地十分稀缺的“老板”、“大户”资源,丝毫不加掩饰地为“老板”服务,对“公司”予以政策倾斜,致使“农户”在与“公司”的博弈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公司的力量越强,一旦形成垄断优势哪怕是局部的垄断优势,农户的利益就越容易受损,这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本来拥有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因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而有些公司因自身规模有限,消化不了特色产业扩大化后的成果,为了维护垄断优势,往往抑制当地特色产业的扩大发展,这就导致了本来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无法发展壮大。事实证明,“公司+农户”这一所谓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并不成功。

农技协会是破解小农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的利器

农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年发展,虽已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但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今天,显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小规模、分散化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存在突出矛盾。农村经济发展呼唤新的经营模式来破解这一矛盾。做为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的民间组织----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含经济合作协会,简称“农技协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独特优势。农技协会将同行业的农户集合起来,重组了生产要素,集聚了资源优势,打破了行业分割,实现了产供销、科工贸结合,架通了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小规模、分散化农户经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A农技协会由农户自愿结合组成,入退自由,管理民主,且实行赢余返还,给农户带来直接实惠,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B农技协会不改变农民最敏感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农户自主经营权利,农民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协会。C农技协会大都依托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行业形成,既有突出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农技协会可以通过代表会员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项目合作关系,能够较好地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整体进入市场,通过群体效应形成规模效益,也较好地抵御了市场风险;同时,又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集聚了本地区的相关行业的各路技术精英,可以帮助农户指导生产和解决生产上的专业性难题。D从农村组织建设层面看,当前,农村的任何行政组织尚不具备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全程服务、且让农民称心如意的功能,也承担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全部责任,尤其是风险责任,而农技协会就能做到这些。农技协会使从事个体生产的农户实现了技术和经济上的合作,实行“分散生产,统一服务”,实现了生产要素新的有机结合,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作出了有益的补充。全国各地都很重视农技协会组织的发展,山东、四川、安徽等地很早以前就制定了发展壮大农技协会的相应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当地农技协会的迅猛发展。像山东寿光,一个农技协会可以带动一个地区专注发展蔬菜产业,并形成令全国蔬菜行业为之羡慕的大农业格局。

我市农技协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

农技协会的发展在我市并没有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我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出现农技协会,发展至今(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技协会(含经济合作协会)326个,会员62740人。从发展情况来看,存在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隆回县、武冈市发展得最好,隆回53个协会,会员21271人,武冈市8个协会,会员达3万人。两地协会数占全市的18.71%,会员数则占到全市的81.72%,其他县市的协会会员数之和仅占全市的18.28%二是,协会规模小,会员示范效应不够,产业辐射能力不强。除武冈市的卤菜、脐橙、隆回县的烤烟、药材等协会外,其他县市的协会规模一般都很小,每个协会的会员数大都在1020人左右。以邵阳县为例,全县共有各类农技协会43个,会员总人数643人,平均每个协会拥有会员不足15人。按全市2007749.6万人计算,协会覆盖率为0.043‰,会员辐射率为8.37‰。而同为地级市的浙江省湖州市,2005年末人口数为257.58万人,各类农技协会140个,会员总数达47160人,协会覆盖率为0.054‰,会员辐射率则达18.31‰,为邵阳市2007年的2.2倍。陕西省宝鸡市,2005年人口374.3万人,农技协会477个,会员总数6.3万人,协会覆盖率0.127‰,会员辐射率16.83‰,协会覆盖率、会员辐射率分别为邵阳市2007年的2.95倍、2.01倍。三是,业务范围局限性大。因行政区划的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加之许多农民领头人缺乏市场经济的联合与合作意识,大部分专业技术协会的业务范围仅局限在一个乡镇,甚至一个村,同类专业协会之间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合,跨县的专业技术协会之间的联合则更少。这就导致了一个县同行业同功能的技术协会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既分散力量,浪费资源,又容易导致同业恶性竞争,影响本行业的扩大生产和产业升级。四是,各类协会的服务功能不强,组织结构层次过低。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