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能人风采 >
正文内容

莫道桑榆晚 红霞仍璀璨

来源: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0-08-24 11:10:44

 

 

初秋的夜晚,走进洞口县洞口镇大湾村,一轮明月悬挂空中,满天的繁星像墨绿色的宝石一样镶嵌在夜幕上,昔日不见灯光的村庄,此刻,东家一线线、西家一点点,明晃晃,亮闪闪,似串串珍珠,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它们与群星争辉,汇聚成了灯的海洋。

当村民尽情享受着电视的精彩和空调凉意的同时,他们的心碑铭刻着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刘奇平,洞口县老科协常务理事,高级经济师。,他用一种执着而真挚的“电老牛”精神,实现了该村户户通电的梦想。

(一)

现年65岁的刘奇平,退休前曾在洞口县水利水电局局长的位上工作多年,由于职业的原因,他对水利水电的事业的发展情有独钟。2002年,已是老科协常务理事的他,自告奋勇担任了这个协会的水利农机分会会长。

当时,该县正在调优产业结构,而发展小水电事业又是当地政府的首选战略。刘奇平上任第一把火就是为全县水电资源依法有序开发建言献策。期间,他以个人名义共向当地政府和水电部门提出发展小水电的建议12条。他倾尽心智写成的“关于让小水电开发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亮点”的建议,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水电资源开发的决定》,加速了当地小水电开发的进程。他向水利水电部门提出“注重新城开发区、老城改造区、县城与城镇经济活跃区的电网建设”的建议成为该部门年度最佳建议,通过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共争取立项近20个输变电项目,基本解决了县城区往年经常停电的状况。

刘奇平的办公桌上压着一张白色的纸头,纸头上书写着几行行笔端正的黑字:“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电灯一年四季有保障。”这是一首盼电的歌谣,在担任老科协理事时,刘奇平同老科协的同事下乡瑶寨,一位上年纪的瑶族同胞唱给他听的,歌词简单明了,直接反映出瑶乡群众的盼电心情。刘奇平此时虽然无力解决瑶乡群众的缺电问题,但他把这首歌谣做为自己致力发展小水电事业的座铭名,励志在有生之年了却瑶乡群众的盼电心愿。

无独有偶,有一次,刘奇平在高沙镇南水村搞调查,在一口池塘边,他看见塘中不少放养的鱼儿泛着肚皮飘浮在水面上。他开始认为是鱼儿误吃了什么食物,后来向当地农户一打听,发现是农村电力不足引起的,不止这口塘出现这种现象,邻近几个村的鱼塘也有类似情况发生,很多养鱼专业户都深受其害。原来,这里的农民养鱼有个习惯,为了给放养的鱼儿增加氧气,都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在塘里安放氧气泵,用以保证池中溶氧量来满足鱼儿生长需要。氧气泵是靠电来维持的,因为经常停电,氧气泵的增氧作用就发挥不出来,鱼儿的成活率也就成了问题。

瑶乡群众盼电,南水百姓缺电,歌谣与现实之间折射出当地农村的缺电现状,这更加坚定了刘奇平开发农村小水电的顽强信心。

2002年冬,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整个世界穿上了白色的外衣。刘奇平带着几个同事,不顾天寒地冻,怀里揣着一张洞口地图,肩上扛着一架测量仪器,从平溪江沿江而下,爬山坡,攀峭壁,穿密林,钻草丛,衣裳挂烂了好几件,鞋子磨破了不少双。如今你就是坐着汽车沿着当年他们考察的线路转一转,立即就能领略到登山的艰难,左边是万丈深渊,右边是千仞削壁,脚下是深深河流,头顶还有重重峰峦!就是临窗一望也会惊出你一身冷汗。刘奇平和他的同事就是凭着一双铁脚板,用3个多月时间重点考察了洞口县13条主要河流和200多座中小型水库。
   
通过实地考察,刘奇平心中有了一本帐:洞口县水能蕴藏量高达22.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量为18.42千瓦。
   
就当时而言,全县实际水电装机还不足5万千瓦,如果把县内能利用的贮藏能量加以开发利用,赢来的不仅是农村缺电少电的现况得到改善,还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说干就干,刘奇平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牵头成立了全县首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公司和小水电协会,掀开了农村小水电建设新的一页。
   
(二)
    
大家都知道,干水电工程难。
   
水电工地大都是在偏远的高山峡谷,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很多年轻同志都难以忍受那样的工作环境,可年过花甲的刘奇平却长年奋战在建设第一线,8个寒来暑往,风霜雪雨,他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工地上留下了他默默耕耘的身影;作业现场留下了他奋进的足迹;工作台上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
   
2003年,刘奇平负责豺狗溪电站的施工建设。这是他主持的第一个水电工程,考虑到山高路险,他大胆采用索道运输材料的办法,在半山腰修建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钢丝索道。凭着娴熟的技术,他组织人工硬是在悬崖边上开凿了一条
  
   1200米
  的引水渠,半年时间,一座装机容量为500千瓦的水电站正式竣工。因为采用索道施工,工程投入比原设计预算减少了100多万元。
   
没花多大精力,刘奇平就轻而拿下了他接手的第一个工程。不过他也不无遗憾,这个工程太小了点,200多万元的工程,不是他意想中的大手笔。
   
承建大湾桥水电站工程,刘奇平才真正意识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
   
难,并不是难在工程本身,而是难在搞工程的方式上。
   
先是修建方案未获通过,原因是工程项目靠近320国道,水利和公路部门在审批方案时,以工程建设妨碍交通为由加以反对。
   
刘奇平又带人重新勘查,及时调整了修建方案,提出从国道下层打隧道进行施工建设,方案虽被批准,但工程难度显然提高,工程预算也增加不少。
   
筹集资金,刘奇平一个人走东家奔西家,登门向业主收取建设资金,因为工程预算增加,很多业主都想不通,不肯交钱,同他一道收取资金的几个人赌气走了,刘奇平还不能走,因为收不上建设资金,工程就不能如期开工。刘奇平一个人留下来慢慢劝说,恍惚间,他倒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叫化子。”
   
隧道工程仅仅完成三分之一,越往前开,岩石越多,进度越慢,工人们的信心就越不足。软绵绵的双手再也拿不起沉重的钢钎。就是许诺多发几个工钱,工人们也不愿留到这不是人干活的地方,最后,工地上只留下刘奇平和几名管理者。
   
望着离去的人群背影,刘奇平真的好想哭,但他没有哭出来。
   
他带着几个管理者又返回隧道,抡起钢钎、铁锤。
   
“当!当!”空旷的地下又响起了铁锤的击打声,这声音那么清脆、那么执拗,震憾人心!雇请的工人走了,大湾村50多名中年村民被这声音召唤来了。
   
不到一年时间,一座装机容量为800千瓦的水电站终于建成发电。
   
为了让建设成功的小水电站焕发出大活力,刘奇平以独特的思维选择了探索和创新。
   
车田水电站是建在平溪河上游的一座引水式迳流电站,引水坝上游集雨面积达1400平方公里,该电站2006年建成后,由于规划不严,引水坝上的大部份流水被白白浪费,电站每年的发电量不足200万度。
   
刘奇平和多名业主联名向县水利部门提出加高水坝的要求,县水利部门经过专家论证,同意电站修建活动坝。因为修建活动坝不仅能保证引水坝原有的泄洪功能,还可避免沿河两岸农田遭受洪涝影响。
   
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修建方案,但实践操作起来又遇到不少难题,首先是资金上的难题,即使只建一座长200米、高0.5米的活动坝就需要资金50万元;其次是工程材料购进上的难题,查遍网上所有资料,找不到出售档水闸门的生产厂家。
   
再难也困不倒真英雄。有多年小水电建设经验的刘奇平开始了科技攻关。
   
转眼到了仲夏季节,整个县城象一个烧得正旺的火炉子,到处都辐射着冲腾的热力,30多天,刘奇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任凭热汗淋漓,独自着手活动坝的工程设计,草图画了几十张,数据核算了几千个,最后用水力和配筋计算法,完成了图纸设计。仅用4个多月时间,刘奇平就组织人工建设了一座小型钢筋砼活动坝,此举为电站节省工程开支30多万元,不但发挥了大坝泄洪、蓄水和发电的多重功能。而且还确保了电站每年多发电100多万度,为企业每年创收20余万元。
   
经专家考察评审,刘奇平创建的钢筋砼活动坝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
   
就这样,刘奇平从一个工地转移到另一个工地,豺狗溪  电站刚完工,他就转移到车田电站的建设工地,车田工程完工后,又转移到大湾桥施工现场,亿水工程一扫尾,他立即马不停蹄奔到胜利电站。从2003冬年到20107月,刘奇平直接负责承建和指导设计的小型水电站就有9座,总装机容量达6000千瓦,占全县新增装机容量的九分之一。与水电设计单位共同承办的小水电站项目8个,参与设计和修改设计的水电站5个。
   
这些小水电站的陆续修建,先后解决了全县70多个村,3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全县共新建大小水电站60多个,总装机容量5万多千瓦,年发电量1.4亿度,解决城乡就业人员300多人,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亿元,为国家上缴税金1000多万元。
   
(三)
    

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的时候,刘奇平也有过不少失落感,自打恋上小水电事业后,心理充实了,这种失落感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忘我不断的工作。

除了在工地上忙忙碌碌,刘奇平回到家里也不轻闲,近年来,他先后整理了《小水电站设计要点》、《小水电建设投资方法》等技术资料。

为了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别人,刘奇平主动承担了县水利水电部门交办的水利水电技术培训任务,4年间,刘奇平依托小水电协会,在县城和17个乡镇办班67期,每次办班,刘奇平都要认真备课,专心执教,经他编写的教案达100多万字。他向学员传授的“砼防渗渠冬季施工技术”、“土工膜防渗渠施工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特殊处理技术”都是书本上没有触及的。由于课程讲得生动,学员们也学得扎实。经他亲手培训的学员有200多人成了全县合格的水利水电技术人员,有100多人成为全县兴办水利水电的技术骨干。

徐松南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汉子,在未参加培训前,他对小水电建设一窍不通,是个典型的“白水人”。刘奇平把他引进门道,不仅手把手的教他技术,还多次带他到施工现场参与实践,如今,徐松南负责12座水电站的技术服务,每年都有不菲的技术服务收入进入自己的腰包。

退休老干部尹全礼十分敬仰刘奇平的人品,也非常崇拜刘奇平的学识,俩人一来二往就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在刘奇平的动员下,尹全礼每年都积极参加刘奇平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班,久而久之,尹全礼就成了小水电建设的行家里手,2007年,尹全礼自己投资70多万元兴建了2座小水电站,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水电老板。

2002年开始,洞口县连续7年挺进全省小水电建设先进县行列,又被国家授予“全国小水电建设试点县”称号。

谁能准确描述小水电建设试点县的景况不?也许你会认为小水电建设试点县满山遍野铁塔林立,银线纵横,城乡明珠点点,宛如星星:也许你会比方小水电建设试点县就是县域经济综合力增强的重要标志。其实这些你都没说错,但当地人还有一种更贴切更通俗的说法,小水电建设试点县就是愁着电用不完,想用多少用多少。

诚然,洞口县的小水电建设能惊动省里,惊动中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引导当记头功,但刘奇平和那些小水电建设者们也功不可没。

(四)

刘奇平也是人,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工地上挥汗如雨,辛勤劳作,他没有想过谁,但一回到温馨的家庭,看到日益削弱的妻子,刘奇平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磁味。

说起妻子,刘奇平心里总怀着深深的愧疚。在位时,因为工作忙,他很少有时间陪妻子聊聊天、散散步。退休后,本来可以和妻子安享天伦之乐,但钟情自己的小水电事业,刘奇平很少有时间和妻子在一起的日子。

对于刘奇平的事业,妻子一如既往地支持,因为她知道,丈夫认准的事儿,就是九头牛也拽不回来。妻子最担忧的是刘奇平的身体。

平日每次去工地,妻子都要在刘奇平身边唠嗑几句:你也年纪不小了,出门要注意保重自己。刘奇平总是“嗯、嗯”几句算是做了回答。可是到了工地,妻子的叮嘱成了耳边风,自己该干的事情干得欢,别人不干的活儿也抢着干,全然不顾自己是一个六十好几的人了。看着刘奇平在工地上干活的劲头,同事们都羡慕刘奇平身体硬朗。只有与他朝夕相处了40多年的妻子知道:这些年来长期在基层和工地奔波,刘奇平身上落下了风湿病、高血压、眩晕症等多种慢性疾病。

2008年元月,为增加全县新增电站的外来援助,还在抗冰现场上抢险的刘奇平受县有关部门委托,前去北京申报“CDM”项目,由于他的极力争取,洞口县8个新建水电站项目最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审定。在他返回长沙途中,因为碰上冰冻天气,飞机无法在长沙机场降落,只好改道飞往桂林机场。

在赴北京之前,刘奇平就自感身体不适,妻子也劝他放弃此行,可他总觉得挺一挺就过去了。谁知碰上这样一个严寒天气,再加之在飞机上长时间的颠簸,到了桂林,刘奇平脑门上不时渗出豆粒般的汗珠,双腿发麻,头重脚轻,偶尔还出现呕吐现象。此时,离年关还有4天时间,为赶回家里与妻子小孩过上春节,刘奇平强忍着病痛,从桂林改乘长途汽车返回了洞口。

回到家中,刘奇平实在坚持不住了,终于在妻子的劝说下住进了医院,这一住就是7天,看到面目憔悴的妻子在医院里与他共度新年,刘奇平心里涌起一阵无名的辛酸。

20096月,洞口县局部地区发生特大洪灾,刘奇平经手建设的车田电站大部份电杆被洪水冲走,造成周边4个村的村民全部停止供电。

灾情就是命令,正在诊所打点滴的刘奇平接到险情电话,不顾妻子劝阻,一骨碌从病床上爬起来,拔掉手上针头,与前来抢险的工友们一道赶赴受灾现场。

头上顶着暴雨,地上踩着泥泞,刘奇平带病与工友们一道在受灾现场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让被洪魔冲走的一根根电杆重新立了起来,一根根银线重新连了起来。

6 12 傍晚,车田电站的主干线路全面恢复,4个受灾村实现了户户通电,看到灯火通明的村庄,刘奇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刘奇平事业成功了,当得满足,多年来的艰苦跋涉,洞口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的光辉业绩,洞口的水电工地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迹。他先后被市、县老科协评为先进个人。然而他偏不知足,还是那句老话:打草鞋,缠鼻子才算开始。我们采访他时,他把拿给我们看的那些荣誉证书和奖牌一一收起,他谦逊地说:荣誉只能说明过去,我们还要放眼未来。(黄明和  黄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