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能人风采 >
正文内容

陈金兰同志的先进事迹

来源: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9-11-25 15:29:46

 

陈金兰,女, 45岁,苗族,高中文化,绥宁县竹舟江苗族乡联溪村农民。20多年来,陈金兰和他的丈夫伍名光在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市、县科技部门、乡党委、乡政府以及众乡亲大力扶持关怀下,立足本地资源,大力从事食用菌产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学习钻研、勤奋努力,由一对普通的农村夫妇成为全国有名的种菌大王。现他们的食用菌产业已形成规模开发,示范基地占地128亩,其中试验基地30亩,已开发50多个食用菌品种,年产鲜菇500多吨,产品远销上海、广东等10多个省市,形成了研、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1993年,由陈金兰提议并申请县科协备案,成立了“竹舟江食用菌研究会”,此后,他们的“食用菌生产科研基地”先后被授予“绥宁县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基地”和县、市“香菇科普示范基地”;1997年,竹舟江乡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乡”荣誉称号。2007年,“研究会”被县科协更名为“绥宁县食用菌协会”,他们的“香菇科普示范基地”被湖南省科协命名为“湖南省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099月,经县科协申报,中国科协将“绥宁县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她的丈夫伍名光先后荣获“全省乡村优秀实用人才”、“全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省级劳动模范”等殊荣,陈金兰本人也多次获得县“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县妇联“双学双比先进个人”、县“科技星火带头人”、“先进计划生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一、起步“勤”为径

陈金兰出生在贫穷的偏远山区小村,从小酷爱学习。因家境贫穷未能圆上大学梦。于是,她高中毕业安心回乡务农,结婚生育两个女孩后,按照计划生育规定,自觉落实了女扎手术。1992年,鉴于她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村民信任,她依法当选为村妇联主任兼计生专干。这样,她更忙了,为此,她抓住一切空隙时间学习,有时边做饭边看书,别人打字牌、搓麻将,她看书、看报,天长日久,形成了习惯,时间和知识的积累,丰富了自己。这样,家里摆弄得井井有条,妇女工作干得也很出色,计划生育工作全乡领先。

联溪村是一个贫困村,人平收入不到200元,老百姓大都过着种田吃饭、喂猪过年的小农经济生活。她通过看报看杂志了解到蘑菇种植是个好项目,为过技术关,她自我“充电”,自费订阅了几十种报刊,边学边实践。白天忙着地里的活,晚上就在灯下细心翻看资料,看不懂时就用笔记下来,有空就去请教镇上的农技人员,还经常跑到别人的蘑菇基地去观摩学习,回来后,她就试着种起蘑菇来。但由于对栽培技术掌握得不精,结果第一茬蘑菇因为消毒不好被染上了绿霉菌,经济损失2万余元。“机会总比困难多”,面对困难,她从不气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她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损失钱财只是生活中的一次挫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虽然是一次痛苦经历,是一次人生磨炼和挑战,但也可能是一次新机遇的开始。她凭着一股自信的劲儿,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为了尽快系统地掌握蘑菇栽培技术,她决心跳出“山门”,到外地食用菌培训学校去学习。当把这一想法告诉丈夫时,伍名光变卖了家中唯一的一头猪,手捧卖猪换来的500元钱对她说:“我支持你!要干就要干出一点名堂来”。

就这样,她凭着一股执着的闯劲,带着丈夫的牵挂,只身来到了省城长沙。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掌握了蘑菇生长习性和种植技术。回到家,她就和丈夫风风火火地在自家庭院里清理场地,建制菌灶。欣喜的是,一个月下来,初战告捷。只一年的功夫,便已成为当地初具规模的蘑菇专业户。

二、开发“技”为先

种菇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产业。陈金兰种菇虽然获得成功,但也经历了产量、质量、品种、规模和销售上不尽人意的过程。要么产菇太多,市场不走俏;要么产出少,市场需求大;要么生产适中,但质量跟不上,卖不上好价钱等;蘑菇生产一直忽上忽上,极不稳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她也曾一度对种菇创业产生过动摇。所幸的是,每当她碰上为难之事,县科技部门便会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帮她攻克难关。为解决在生产优良菌种所需的木材配料供求不上的难题,她在县科协的指导下,决定立足山区资源开辟配料试验。一天,她手捧资料细读,突然“秸杆”二字跃入她的眼帘,宛如电光石火,划破她心中的雾团。我国北方食用菌种植使用玉米和大麦秸杆,绥宁虽然没有这种秸杆,稻草秸杆做菌种虽是上佳原料,但同样数量有限。山区有取之不尽的草本植物和锯木粉等,它们能否替代稻草、玉米和大麦秸杆?陈金兰这个大胆设想得到县科协的支持,他们来到竹舟江乡帮助陈金兰在菇田里搞试验。在科技人员的帮助指导下,陈金兰将稻草、草本植物、锯木粉搭配不同的比重,反复配料划块进行试验,经过几十次试验,终于获得了用稻草、木屑、锯木粉作主要原料生产菌种的办法。县科协还帮助她引进了几个新品种,经过栽培观察,选择了一个优良单株,再经过组织分离,提纯复壮,终于找到了优良的母种。从母种到生产种,直到生长出蘑菇,需要经过母种原料培植的生产流程及农作物生长料栽培蘑菇技术等高强度劳动与反复试验,常累得她腰酸背痛。但她咬牙坚持,关键时刻,总是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株”的教诲给自己鼓劲。有时,汗水、雨水在脸上交织流下,下身沾满了泥巴、上身浸透了汗水。丈夫以为她患了感冒,心疼地劝她休息,但她咬牙仍坚持在菇田里。

用木屑、稻草、锯木粉作为主要原料栽培蘑菇成功出名后,很多学员纷纷前来学技术,购菌种。她看到用手工装袋费工费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能否用自动化装料,生产出大量的菌种,满足用户的需要呢?经过一个月的试制,一台多功能的搅拌装料机问世了。经过几年的奋斗,陈金兰种菇获得成功,产量高,菇质好,品种多,规模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菇大王。

陈金兰在成功面前并不止步,她还要向科技要速度,求发展,把她的食用菌事业做大做强。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和掌握先进的栽培技术,又从省农大、省食用菌研究所、省农科院等单位聘请了6位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现“绥宁县食用菌协会”共吸纳会员12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名,中高级农艺师8名,土专家10名,购买有电脑,安装了宽带网,制作了专门网页,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同外界的联系。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整体效益,她决定放开手脚大干,不断创新形式,谋求更大的发展。她从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入手,投入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