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协要闻 >
正文内容

邵东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复查工作

来源: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8-04-01 10:15:54

根据省科协《关于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及创建单位进行复查、验收的通知》(湘科协通[2007]29号)的要求,受省科协的委托,邵阳市科协成立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兰君为顾问、市科协主席刘昭华为组长的邵东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复查组,复查组一行7位专家,于2008327日—28日对邵东县“全国科普示范县”进行了复查。

     一、复查的基本情况

    复查组采取听、看、查、问的方法,听取了邵东县委、政府全国科普示范县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和自查报告;先后现场实地考察了科普示范乡镇——两市镇、流泽镇,科普示范村——湖塘村、六合亭村,科普示范社区——新辉社区,并考察了4个企业和邵东县果树研究会、县城科普宣传橱窗、县科技馆等科普阵地和活动场所;查阅了邵东县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以来的档案资料和相关财务报表;向群众询问了解科普工作在当地产生的影响。

           二、主要成效

    (一)领导重视,网络健全,创建基础得到巩固提高

    邵东县2004年被命名“全国科普示范县”以来,狠抓了组织体系、科普队伍、基础阵地建设,为科普示范县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致力“三个坚持”,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科普工作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科协主席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四大家明确了科普工作分管领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国利同志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提出了“抓经济就得抓科普、抓科普就是抓经济”的崭新理念,多次指示要把科普示范县建设工作抓紧抓实。二是坚持部门整体联动。在科普示范县建设工作中,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负责,紧密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组织、人事部门配备了各级科协领导班子,制订了培训计划,落实了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财政部门加强资金调度,保证了科普经费的需要;宣传、教育、党校等部门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和阵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农业、工业等部门根据各自实际,狠抓了推广、普及、试验、示范等科普工作。三是坚持严格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制订完善了《科普示范县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分解》、《科普示范县建设工作实施细则》以及《邵东县科协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工作绩效直接与各单位评先评优挂钩。

    2、建好“三支队伍”,健全工作网络。一是建好县级主导队伍。对县科协,坚持人事、经费、编制、办公场所“四独立”,大力支持其履行职能。同时,加强县级学会、协会建设,目前全县拥有学会、协会17个,会员8630人,较好地发挥了科普工作的主导作用。二是建好乡村骨干队伍。全县26个乡镇均配备了专职的科协主席;各行政村成立了科普小组,配备了以村主任为主的科普员,培养了科技带头人。目前,全县有各类乡村专业技术协会14个、会员1354人,实用技术讲师团56人,农民技术专家215人,科普志愿者1790人,科普员700多人。三是建好科技示范队伍。近几年来,邵东县通过技术培训、信息引导、政策扶持,培育发展县级以上科技示范户2458户。通过这批科技种植水果、种药、养猪、养鸡大户的劳动,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3、推行“三化动作”,夯实科普示范县建设基础。一是投入多元化。县财政对科普经费实行了优先安排,并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全县人均科普预算经费达0.5元。各乡镇政府每年科普投入达1.5万元以上,县直各部门也安排科普专项经费平均达3万元。在此基础上,全县吸纳社会化科普经费投入达460万元以上。形成了财政拨款、部门支持、社会捐赠多元并举的科普经费投入格局。二是活动阵地化。邵东县把科普阵地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基地建设计划,实施了科普惠农“四个一”工程,制定了《邵东县“一站、一栏、一队、一员”科普惠农方案》,目前,全县各乡镇、村均建立了科普活动站,配备了科普宣传橱窗或科普宣传栏;县直机关单位和城镇社区建立了科普活动阵地;城区主要街道设立了5处科普画廊。三是设施现代化。县财政除确保科普经费投入外,近几年还拨出专款,兴建了科技大楼,建立了“邵东科协网站”,添置了科普宣传车、摄像机、电脑等设备,使科普工作走上了现代化、网络化、科学化轨道。

    (二)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科普示范县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邵东县坚持走大科普的思路,整合和优化各类科普资源,科普示范县建设工作充满活力。

    1、整合传媒资源,加大科普宣传。整合电台、电视台、网站、远程教育和报纸等传媒载体,形成了科普知识立体宣传体系。在邵东电视台开办了《科普大篷车》专题节目,共播出148期,使20多万城乡有线电视用户受到了科普教育。在邵东科协网上及时报道科普示范县建设工作情况和科普动态,推介典型。同时,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橱窗、科普画廊和远程教学点等宣传设施,兴办科普专栏,编发科普新闻,向群众进行科学宣传教育。几年来,共播放科普节目368次,制作科学素质展板560块,发放科技书刊39.8万册,印发技术资料141.14万份,真正使科普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整合人才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在科普示范县建设活动中,邵东县采取各种方式,整合社会科普人才资源,将“3月送科技下乡”、“5月科技传播月”、“九月全国科普日”等大型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一是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组建实用技术讲师团和技术服务小分队,采取巡回下乡讲课、印发宣传资料、现场科技指导等方式,共开展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活动45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346期,印发资料11.5万份,使广大群众受到了教育,提高了科学素质。二是组织开展街头科普活动。在县城,充分运用5处高标准科普画廊阵地和科普“宣传一条街”活动形式,在重大节庆日,组织科普人员和志愿者开展街头科学素质宣传活动,向县城群众宣传普及科技知识。2006年以来,共组织科普志愿者500余人次,开展科普活动30多次。三是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把科技创新教育列入科普示范学校的全年教学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普教育,并在各乡镇和城区重点中小学校开展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共征集作品600余件,2005年成功承办第二十六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几年来,邵东推荐的许多项目都在全国、省、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为湖南省、邵阳市赢得了荣誉,邵东一中2007年被授予“湖南省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匾牌。

    3、整合教育资源,加强科技培训。一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依托组织人事、县委党校、农民素质教育办等部门,通过开展“一村一技”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种养专业户和广大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提高了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培训。制订了《邵东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教育方案》,分批次对乡镇和县直干部开展实用技术轮训,全县有700多名县直干部、400多名乡镇干部和500名村干部参加轮训,轮训合格率达100%。三是加强城乡劳动人口科技培训。以劳动部门为主体,依托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技校等培训基地,开展劳动预备制、再就业、农民工、创业技能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两年来共培训下岗人员7992人、农村劳动力14544人,就业率达90%以上;举办创业培训8期,培训学员3650人。四是加强未成年人科技培训。以科技辅导员、科技活动小组、科普教育特色学校为依托,强化对在校中小学生的科技知识教育,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科普精品有特色显实效

    邵东县紧紧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突出科普重点,创新工作形式,打造成了一批有特色显实效的科普示范精品。

    1、以创建科普示范单位为着力点,提高示范效能。县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命名县级科普示范单位的决定》,在全县树立科普示范标兵。两年来,共评选出科技示范村245个、科普示范社区7个、科普示范乡镇21个、科普文明机关15个、科普特色学校(含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5个、科技示范企业5个。县园林协会2006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农技协。

    2、以建设科普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发挥带动作用。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民营企业、种养加工大户,在全县乡镇、村建立了集生产和技术推广于一体的各类科技示范基地300个。其中培育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村39个,建设各类苗木繁育基地3000亩、黄花菜生产基地30000亩、优质葡萄基地8000亩;建设塑料大棚蔬菜高效栽培基地1500亩;开发有机茶示范基地1200亩、良种茶生产示范基地1200亩;在种植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养殖业也在向规模型、集约化靠拢,2006年组建了生猪生产协会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当年出栏牲猪161.2万头,与优质稻、中药材、黄花、果蔬、花卉苗木一道构成邵东的农业六大支柱产业。邵东县磊平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被财政部、中国科协列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示范基地的建立,促进了“一村一品、多村同品”区域特色的快速形成,拉动了邵东县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

    3、以推动科技成果应用为落脚点,增强科普效益。以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落脚点,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科普效益最大化。两年来,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30多项,优良作物品种40多个,科研课题20多项,在粮、中药材、黄花菜、花卉苗木、柑桔、茶叶、蔬菜、养殖生产等方面引进推广了一批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促进了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科普经费的投入不能满足公民对科普事业的需求。科普经费逐年增加的幅度不大,争取社会投入的力度不够,县科技馆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人才不足,乡村两级科普组织有待进一步健全,科普机制和手段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结论

    邵东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复查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考察现场,并严格按照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标准》,逐一打分评定。复查组认为:邵东县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从领导机制、人才队伍、经费投入、法律政策、宣传导向、考核机制等方面强化保障,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针对农民、未成年人、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类重点人群开展科普工作,提高了公众科学素质;结合本县实际,创新载体和形式,打造科普示范品牌,科普活动扎实有效,科普工作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总之,邵东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建设工作效果显著,示范作用突出,保持了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标准,复查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