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园地 >
正文内容

云雾深处有新茗 且将青春付茶香——记“00后”瑶乡非遗守艺人谭霞

来源: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25-02-14 15:51:04

        在雪峰山脉的褶皱深处,晨雾尚未散去的茶园里,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正将鲜叶抛入300℃的炒锅。伴随“哗”的声响,茶香瞬间在隆回县虎形山山巅升腾,24岁的湖南虎久雾语茶业有限公司主理人谭霞俯身察看火候时,发梢凝结的露珠折射出三代人的时光——从祖父谭有为1958年响应“开辟茶园”的号召,到父亲谭德友背着炒锅走村串户改进工艺,再到她以非遗为墨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这个瑶乡家庭的制茶史,恰是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

三代接力:一片茶叶的时空漫游

        虎形山瑶族乡的清晨总飘着茶香。当谭霞走进茶厂,目光总会掠过墙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1978年,谭有为正手把手教村民扦插茶枝。这个1929年出生的老支书不会想到,当年从深山移栽的野生茶树,会在46年后孕育出年产值2000万元的茶企。

        “爷爷走遍36座山头选育茶苗时,父亲才9岁。”谭霞轻抚着家族传承的竹制茶篓。1990年,谭德友辞去县城的工作返乡时,面对的仍是原始作坊里用柴火炒茶的乡亲。这个倔强的瑶乡汉子用三年时间改进杀青工艺,让虎形山绿茶在1993年的湖南省茶叶评比中首获金奖。

        命运在2022年骤转——谭德友在调试新设备时意外离世。作为从小跟着父母采茶的 “茶三代”,谭霞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外出学习的计划,选择回到家乡,接手家族茶企,“我要让虎形山的茶香飘得更远。”

温度密码:300℃锅温里的人生哲学

        走进虎久雾语茶叶生产车间,电子屏显示着各环节的精准参数,但最核心的杀青工序仍保留着传统铁锅。“这是父亲留下的‘温度密码'。”谭霞将鲜叶撒入300℃铁锅,手掌悬空感受热浪,“嫩叶要‘老杀',老叶要‘嫩杀',就像父亲说的‘待人要像泡茶,温度刚刚好'。”

        这种温度哲学贯穿企业运营。2024年夏,持续78天的干旱让茶园面临绝收危机。当其他茶企选择减产时,谭霞开启“保底收购”模式,甚至自掏腰包为茶农购买抗旱设备。“当年父亲背着麻袋卖茶,靠的是乡亲们的支持。”她在茶园推广“返租倒包”模式,让200户茶农年均增收3.2万元。老茶农奉先生说:“这丫头像她爸,心里揣着团火。”

破茧成蝶:非遗与青春的化学反应

        “要让年轻人爱上茶,就得让茶文化‘活'起来。”2023年清明,谭霞策划的“花瑶茶会”引爆网络。瑶族姑娘们身着传统挑花服饰,在云雾缭绕的茶山表演非遗茶艺。这场融合了采茶舞、长桌宴的文化盛宴,单日吸引游客超5000人次。

        在湖南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指导下,谭霞将茶旅融合推向纵深:游客不仅能体验古法制茶,还能参与设计茶叶包装。2024年春推出的“云上茶语”文创礼盒,将花瑶挑花图案与AR技术结合,扫码即可观看制茶过程,首批5000套上线即售罄。

振兴答卷:数字蝶变里的蓬勃交响曲

        翻开企业账本,数字见证着蝶变:2022年之前带动168户农户,52.67公顷茶园年销售额1806万元;到2024年合作农户增至200户,茶园规模73.33公顷,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但谭霞更看重另一个数据:2024年非遗研学游接待量达3.8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增收420万元。

        “真正的乡村振兴是让文化生根。”谭霞在茶山开辟非遗工坊,邀请花瑶老人传授挑花技艺。她创新“茶叶+非遗”订单模式:每销售1盒茶叶,提取2元作为非遗传承基金。2023年至今已培养23名青年传承人,其中6名是返乡大学生。

        暮色中的茶园,谭霞正在指导茶农使用新式采茶机。远处,花瑶姑娘们的山歌与机器嗡鸣交织成独特的乡村振兴交响曲。这个“00后”非遗传承人用坚守证明:当古老技艺邂逅青春力量,乡村振兴的故事永远年轻。